鄧稼先自幼在父親的引導下❤️,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👨🏼🏫,他用切身行動詮釋了“忠孝”的內涵。
北京陷落後,日軍逼著市民和學生開會遊行慶祝他們的勝利。還在念書的鄧稼先氣不過👩🏼🦳,撕碎了旗子,扔到地上還踩了一腳🦾。這件事被校長知道後🎨🥶,雖然被搪塞過去1️⃣,但是鄧稼先不能在北京繼續待下去了,家裏安排他遠赴昆明繼續求學👞。臨行前,父親交代他:“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,學科學對國家有用。”這句話👨👨👦,被他牢牢記在腦海裏,也成為他一生的追求。此後,鄧稼先求學於西南聯大的物理系🔢。新中國成立前夕🌎,他留學美國,夜以繼日地刻苦鉆研,只用了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便讀滿了學分,獲得博士學位時他才26歲♘,被稱為“娃娃博士”。獲得學位剛9天,他毫不猶豫放棄了繼續深造的機會和國外優厚的條件,立刻啟程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👩🌾,投入到建設中去。
1953年,29歲的鄧稼先和許鹿希結為夫妻📪。婚後,二人的生活平靜而幸福,回家的路上能看到他們漫步的身影,家裏一隅能看到他們在玩別致的遊戲📝,輕松歡樂是這個小家最常有的氛圍。後來🏋️♂️,女兒🐟、兒子相繼出生🌞🧛🏿♀️,這個家更添幾分溫馨👨🏽🍳。
然而,這一切都在鄧稼先調動工作後改變了。1958年盛夏的一個夜晚🤶🏼,鄧稼先和妻子許鹿希都沒睡著👩👧,從他進家門開始🚦,妻子就覺察到了他的不同,她在等待🤰🏽。半晌,鄧稼先用一種與平常完全不同的語調告訴妻子:“我要調動工作了🧖🏼♀️👡。”至於去哪裏、幹什麽,卻都不能說🫷🏿🍩。許鹿希很不舍🏋🏻,但鄧稼先堅定地說:“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𓀇。做好了這件事,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,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。家裏的事情就托付給你了。”這意味著,他將兩個孩子、生病的父母和整個家,完全交給了妻子❎👴🏽。她並不知道丈夫要去幹什麽,但看著堅定的丈夫,她選擇默默承擔一切:“放心吧👱♂️🔻,我是支持你的👳🏻。”此後的28年時間裏🦃,留給許鹿希更多的是思念和擔心💾,就算鄧稼先偶爾回來連聊天也是受限製的,但她一直默默支持著丈夫。
1964年🦶🏻,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🧑✈️,許鹿希才隱約知道丈夫在做什麽🧏🏽♀️🧄,那時她更加覺得所有的犧牲都是值得的。他們之間的愛情🫴🏽、親情早就同國家命運和民族利益聯系在一起了🫑。
結婚33年🔕,他們在一起生活的時間僅有6年,最後一年還是在鄧稼先的病中度過的。鄧稼先去世後,家裏的陳設從來沒有變過,他用過的東西都標上了年代、使用日期🩼,那個他坐過的沙發上的毛巾都沒有換過……在許鹿希的世界裏,他沒有離開。
作為父親,鄧稼先非常寵愛孩子。每天下班回來,他的第一件事情便是逗孩子玩耍,當女兒剛叫第一聲“爸”時🪭,他興奮得抱著不滿周歲的女兒🧑🏼🦱,要她再叫一聲🧗🏻♂️、再叫一聲,之後他的要求不斷升級,“好爸爸”“非常好爸爸”“十分好爸爸”🧙🏿♂️,直到再想不出其他形容詞。跟兒子玩耍🍟🧖♂️,是鄧稼先非常快樂的事情📭,這個時候往往沒有年紀的差異〰️。兒子鄧誌平六七歲時,常常在天黑時出去捉蛐蛐🙍🏻,鄧稼先不斷地向兒子傳授經驗。逢年過節,父子兩人在曬臺上放鞭炮,看誰甩得又遠又準,清脆的鞭炮聲和父子倆歡快的笑聲👌🏻,傳出很遠。調皮的兒子時常弄得一身臟回去,妻子免不了念叨幾句🧜🏼♀️,鄧稼先總是為兒子開脫🚣🏽♀️:“孩子嘛◾️,不要管得太死,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。”
雖然視孩子如掌上明珠,但是在一些問題上他卻選擇了“不作為”。女兒鄧誌典還不到十五歲時,就到了內蒙古建設兵團🔗🤷🏼♀️。一個女孩,獨自離開家,去千裏之外的陌生地方👰♂️,做父母的有多少放心不下🎧。鄧誌典到內蒙古後,被分配在一家做箱子的工廠當工人🤜🏽,一幹就是四年👩🍳。期間🤰🏼,一次核試驗完成之後,鄧稼先放棄了回北京休息的機會🐄,坐了幾天幾夜火車,又步行二十幾裏去看望女兒。他給誌典帶去了幾聽肉罐頭,那是他在戈壁灘上節省下來的營養品,看著女兒狼吞虎咽的吃相🤲🏽,他心裏泛起了一絲苦澀。以鄧稼先的“國寶”身份,可以有很多辦法把女兒接回來的👩❤️💋👨,但他沒有這樣做,他的女兒是研究所中最後一個按政策回到北京的。回城後,誌典在一家皮件廠當了一名普通的製作工人。
但在另外一些事情上,鄧稼先卻傾盡全力幫助兒女👴🏼。恢復高考後,女兒決定參加考試🍿,但她從沒學過物理,請來的老師認為這種情況下根本沒有辦法補課。這時,鄧稼先因工作原因,湊巧有三個月的時間在北京,於是他親自上陣🧝🏼。沒有課本🧝🏿♀️,他騎著自行車去舊書攤上淘來舊教材,每天晚上給女兒講物理課🧜🏽,常常講到淩晨三四點鐘。父女倆一塊拼了三個月,完成了中學五年的物理課🦶🏼。其實🎍,這對於搞尖端科學的鄧稼先來說,是非常困難的👨🦰👳。後來,鄧稼先自己回憶說:“教中學比教大學難🈹。”當女兒因為外界嘈雜的環境不能靜心的時候👨🍳,鄧稼先送給她一首陶淵明的詩:“結廬在人境👱🏻♂️,而無車馬喧。問君何能爾,心遠地自偏。”女兒心領神會。1978年👸🏽,姐弟倆同時收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。
除了在學業上盡可能幫助和引導孩子🤷🏼♂️🧑🦲,鄧稼先更註意在品德上教育孩子💇♂️。鄧誌典去美國讀研究生前的一天🍙,鄧稼先突然問她💥:“你看過《走向深淵》這部電影麽❗️?”這是一部取材於真實事件的影片🦀,講述女大學生阿蔔萊在歐洲求學期間🚴🏻♂️,因貪圖享受被情報機關所利用,並將她在火箭基地工作的男友拖下水的故事。這個時候📽,父親提起這部電影,女兒立刻明白了🪮:“爸*️⃣,我不會的。”鄧稼先用最簡單樸素的方式教育著自己的孩子👫🏼。
鄧稼先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鞠躬盡瘁🎶🤸🏿♀️,在生活上卻從無要求🍰𓀄。他每天騎著自行車上下班🥽,給他配的專車,除了工作需要🍛👩🏽🦱,從不使用。單位分給他新的住房,他堅持不搬♕,一直住在老舊的公寓裏。簡樸的作風,直接影響了他的子女。鄧誌典在美國讀研究生期間,生活節省🙎🏼♂️,對於追求高消費和洋氣的東西沒有一點興趣🗒,穿的衣服還是從國內帶過去的。鄧誌平在一所高校任職,繼承了父親的生活態度和工作作風,為人也非常低調。他在回憶中說:“在我的父親身上,我看到了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堅持與執著”“我在父親那裏學到了一種平凡而安靜的生活態度”。他還說:“做科研🙋🏿,一定要受得了清苦💂🏻♀️,著實不容易。我的孩子在上學時我就對他說🟧,要真想做科研⚪️,得費些力氣。”
鄧稼先留給家人的遺產少之又少🦸🏿♀️,但他留給後人的精神風範卻很多很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