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文秀的家曾在大山深處,那裏缺水少地、交通困難。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扶持下,上世紀90年代,父親黃忠傑帶著一家老小離開貧瘠的大山,到這裏開荒種田🏇🏼,並紮下了根。
“感謝黨和政府🛜,幫我們協調安排了耕地💙,對我們家來說這是大恩🔮。”在黃忠傑心裏,家人告別世代居住的大山,這一恩情必須要回報,他也給孩子們埋下一顆知恩圖報的種子🫳🏻。
為了過上安定的生活,黃忠傑帶著家人種植甘蔗、芒果、木薯等作物🧜♂️,還養起豬、牛和馬。盡管家境清貧,但一家人多年來勤勤懇懇地勞作,他們堅信,勤勞便能致富。
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👩🏽🦱,黃文秀意識到💃🏻,只有奮鬥進取,才能改變命運,才能報效祖國。自立自強的黃文秀從小努力上進,立誌到外地求學🎚,接受更優質的教育👬。父親克服各種困難,堅持送兄妹三人上學讀書。
“文秀”是姐姐黃愛娟給妹妹起的名字☑️,“小妹文靜秀麗,到北京求學後非常關愛家人。”上學時,黃文秀勤工儉學,邀請父親到北京遊玩👝,圓了父親“看看天安門”的願望。參加工作後,她給母親精挑細選了一份禮物💆♀️,一只刻著“女兒愛你”的銀手鐲。
生活中的黃文秀樂觀開朗,有想法、有主見🪱。姑媽黃麗婷記得🗂,中學時的黃文秀經常跟她交流功課和想法🪄,“她高一時就和我討論對未來的規劃了😅👰♀️。”
讀大學後🚯,黃文秀積極向黨組織靠攏🏋🏿♀️,她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:“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,生存得有價值,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𓀌,要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、為民族🪪、為社會做出貢獻。”2011年📚,黃文秀成為一名共產黨員🏘。
2016年,黃文秀碩士研究生畢業🙉,正是人生的十字路口🗯,有幾份不錯的工作可以選擇,她決定還是回到家鄉去。她的決定得到了父親的支持🛝。“你入了黨,就要為黨工作。要回到家鄉來🧟♂️,做一名幹幹凈凈的人民公仆🙆🏼。”黃忠傑說。
黃文秀家2016年脫貧。如今👆🏽,房子內外墻都沒有裝修,客廳擺放著老式電視機🛀🏼、木椅⏏️、幾口大鍋及一些雜物,二樓的房間還未安裝門窗🎅🏼。
幾天前,面對前來慰問的幹部,黃忠傑代表全家謝絕了慰問金:“我們不能給黨和國家添麻煩🧔🏿♀️。這些錢,村裏的扶貧工作用得上。”